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文: 魏孫鴻Photo Credit: PublicDomainPictures @ pixabay by CC0 Public Domain
上週上書法篆刻課時,老師講小楷,中國歷代的小楷。從三國時期的鍾繇講起,非常精彩。而當投影片放至「尚書省郎官石記序」這項作品時,我震撼了。當然,有興趣的朋友可以上網看看這件唐代的書法大作。要單說「字」,基本上就是館閣體,工工整整地呈現了唐代楷法之美;但比之於鍾繇、二王(羲之獻之父子),好像又有那麼點兒距離。
震撼我的,不是字(雖然我窮盡己力也未能寫到那樣的境界),而是作者。上頭寫著「吳郡張旭書」五個字,沒錯,這個張旭,就是那位「草聖」!那位與李白的詩、裴旻的舞劍被稱為唐代三絕的張旭,那位被杜甫以「八仙歌」吟詠的張旭。
張旭唯一傳世的楷書作品,就是這件,而他的草書名頭太響,以致世人僅以草書視之。郎官石柱上的楷書,卻告訴了我們,張旭的底子之強、基礎之厚,難怪當他了悟時,有那麼充沛的能量去創新,打破唐代尚楷的書法風氣,創造出震古鑠今的狂草!
我們的社會不斷在談創新、談轉變,大家為著這些「新」與「變」瘋狂與著迷。但是,我們在全球的市場中,一年可以收多少「專利費」?以或者反過來說,即便是我們最引以為傲的IT產業,我們一年得付給別人多少「專利費」?為什麼我們一直是付錢的那方,而非收錢的一造呢?又為什麼,台灣一年看似許許多多的「發明展」金、銀、銅牌,但卻無法成為一個坐著收錢的寶島呢?
從文創到科技,我們忘記了這些字眼都是浮面的玩意兒。沒有文化就沒有文創,沒有科學就沒有科技!沒有一個國家可以只談文創不管文化,也沒有一個國家可以沒有科學而產生科技。但偏偏,我們、台灣,就是在搞這種沒有根卻想結果的荒唐。這樣的一個所在,要怎麼創新?別傻了,這會連生存都成了個問題!
我們一直鼓勵孩子去創新,但學校的教育改了老半天,還是以成績為主、思考的還是怎麼入學而已。包括家長的心態,管的都不是孩子是不是真的懂得受教過程中該習得的知識,而是考了幾分。我們的課程設計,甚至包含著政治考量,在歷史與文化上講求的是政治正確,而不是真的讓孩子對於中華文化有深入的認知。
用分數與意識形態代表科學與文化的社會,訓練出來的人,怎麼可能是能夠創新的人?當「覺醒」成了熱門,當「轉變」成了趨勢,我們回頭看看這個社會,這個缺乏基礎的社會,覺醒與轉變是真的往新的方向走?還是實際上它不過是盲目的鬼打牆?
在台灣談創新,總給我一種非常「浮」的感覺!猶記得當初柯文哲上任時,提出「行動派出所」的意見時,在網路上看過一場小小的論戰。贊成的一方,就是拿創新、改變來談,連3D列印、機器人值勤的天馬行空都出來了。反對的一方,從民情、從實務來論,認定這個想法在沒有可行的配合基礎上必然失敗。結果是後者正確,柯文哲的行動派出所不過為他鬧出的諸多笑話平添了一筆不好笑的稅金浪費!
我當初看到這個小論戰時,心中的感想就是一陣恐懼。贊成的人,多用減少人力、讓年輕人去創造來追捧柯文哲的無厘頭。但如果你深刻地瞭解,就會明白,3D列印基本上是透過科技讓設計圖立體化,甚至可以原吋呈現。但一旦要商業化地量產為產品,在各種科學面上的需求與車床、翻模、機密製造等工藝面上的功夫,是一點都不能少的。那麼,如果今天台灣要發展到「機器戰警」行動值勤的境地,沒有科學的基礎、沒有工藝的本錢,試問通通要對外採購,這能算創新?這能是台灣的未來?
同樣的,我們既非以基督教或伊斯蘭教等宗教為底蘊的社會,又因為政治意識形態而不願意讓孩子深切學習與瞭解中華文化,應試要撇掉寶貴的資產,輕浮地去搞的台灣文化,結果呢?網路上一堆只會用中文罵「中國」、譙「中華」的酸民,試問這樣的人瞧不起中華文化,但自己的底子是什麼呢?日本文化?拉丁文化?日耳曼文化?阿拉伯文化?還是昂格魯・薩克遜文化?在這樣的氛圍當中,只期盼透過選舉、讓什麼黨什麼人倒台灣就會好,豈不等同以為用塑膠材料搞3D列印後成果就可以直接當彈道飛彈打出去一樣的荒唐嗎?但這就是現下的台灣!
先打好基礎吧!失去基礎的台灣,在好聽的口號之下選出的新一波國會議員,不但沒讓人民耳目一新,反而天天把國會殿堂搞到慘不忍睹!這如果還不是足以警醒這個社會,台灣哪還能談希望?
更多評論: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