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美學路線: 世代傳承的工藝

生活知識 | | 觀看數:0
生活美學路線: 世代傳承的工藝

生活美學路線: 世代傳承的工藝

藝術是成就今日巴黎人文景觀重要的一環,隨著歷史演進,源自皇家的工藝追求不僅造就輝煌的專業技術,人人從小在歷史物件、節慶由來及裝飾、餐桌禮儀等習俗中耳濡目染,漸漸養成法國人追求精緻美感和豐富生活的態度,而創造出他們引以為傲的「法式生活美學」(lArt de vivre à la française)。

我們印象中的法國人「生活過得很浪漫」,要體會法式生活情趣,就一定要從待客文化和餐桌藝術開始。法式待客文化和餐飲息息相關。在餐桌上用心(食材、烹飪難度、布置等)就是重視客人的最佳表示。

其實十五世紀以前的法國,連叉子都還沒出現哩! 當時的餐宴和我們現在「菜一道道上到天荒地老」的印象不太一樣,用餐方式像圍爐,所有菜餚盛在燉鍋或盤子裡,人們則圍繞在桌邊自行取用。固體食物像肉類,通常直接放在切好的厚片麵包上,稱作「麵包板 」,方便大家用手抓取來吃!那些盛放食物而吸飽肉汁的麵包,最後會再分食掉,或丟棄給乞討者及動物。現代法國人享用完盤中美味後,用桌上的麵包將盤子「擦乾淨」的舉動,說不定跟這個歷史演進有關係呢。 

這種將食物盛放在麵包板上的飲食方式,除了現代法國,在世界餐飲文化中也很常見。不過已經脫離舊名,以可愛的「塔丁」Tartine,或英文OpenSandwich)成功轉型,成為時髦健康的餐點形式了。想嚐嚐道地的塔丁就一定不能錯過健康的Le Pain Quotidien 

讓我們繼續想像:中世紀時法國還沒有叉子,餐桌上的餐具只有刀子和湯匙,而刀子還是賓客身上配戴的匕首。當時肉類通常整隻燒烤,由宴會主人持劍切分給眾人,或由主人指派這項重要的工作給某賓客執行,以示抬舉。 

如果一位手持刀劍的男人展現出高超的切肉分食技術,可以彰顯自己的武力與社會地位! 聽起來或許有點粗獷,卻是中世紀封建社會中非常重要的用餐儀式噢。「餐桌就是政治社交的縮影」,這種文化至今流動在法國人的血液裡,不但餐飲禮儀很重要,更從餐具、餐桌裝飾、宴會布置發展出全面而多樣化的生活工藝。

度過拿著刀劍上桌、用手抓食的中世紀,時間慢慢來到文藝復興時期。西元一五三三年,「餐叉」終於隨著義大利貴族凱薩琳.美第奇與法國國王亨利二世聯姻的嫁妝,從威尼斯跟佛羅倫斯引進法國了。但讓叉子正式納入餐桌禮儀的關鍵,還是歸功於之後亨利三世時代流行的草莓領(fraise),或稱大圓皺翻領(collerette)。因為貴族們發現,如果吃東西時不想弄髒美麗又誇張的草莓領,用叉子最方便又優雅!

除了精緻的餐飲文化,宮廷與貴族對居家裝飾、儀表衣著的高度需求,也推動了各種工藝發展:油畫、雕刻、壁毯、燈飾、家具裝飾、禮服、髮型、扇子……各領域的藝術家、工匠不斷挑戰極致。其實所謂的「時裝時尚」只是這種精神的其中一環,法國人對工藝的重視絕對不只展現在衣著而已。法國大革命以後,中產階級興起,過去僅限於貴族間的工藝追求,藉新興資本家變得更廣泛。到了現在,一般人家對於居家布置的搭配、裝飾都很有主觀意見,特別是請客人來家裡吃飯,最能展現主人品味,而餐桌布置更是全場聚焦的重點。

 

本文節錄:【ONE DAY IN PARIS帶你慢遊巴黎】一書

4個生活在巴黎的臺灣女生。2005年開始陸續降落巴黎,各自懷抱著夢想,在巴黎讀書、工作、生活,或曾離開一段時間又再回來,巴黎好像成了她們第2個家,也代表她們的青春。

2011年創立One Day in Paris部落格,藉由在地生活經驗,輪流分享巴黎的資訊,讓大家捨棄走馬看花式的旅遊行程,而以一種更完整的角度去看巴黎、遊巴黎、體會巴黎,讓讀者更貼近流動在巴黎的無形美。

她們想為「巴黎迷」寫一本可以慢慢咀嚼的地圖。這本書或許沒包含最多的景點,或最知名的必吃必買資訊,卻寫下踏實而雋永的巴黎,還有巴黎人在細節上的用心。期待讀者有機會踏入巴黎時,能放慢腳步按圖索驥,走進景點和時尚背後的巴黎,讓那些漫長的故事和頃刻的感動,帶你重新認識自己。

本文出處。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最後更新時間:2015-12-02 22:41

熱門推薦

    Loading

    熱門排行

    登入ENews新聞網

    選擇一種方式登入/註冊

    使用Google登入

    使用Facebook登入

    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