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溉雜草 你的關注正是問題所在《教養孩子,你只需要一捲膠帶!》

記者: 沐風文化
親子話題 | | 觀看數:0
灌溉雜草 你的關注正是問題所在《教養孩子,你只需要一捲膠帶!》

你以為教小孩很簡單嗎?告訴你,這可是全天下最困難的事!
為什麼困難?因為你缺乏一捲膠帶!啥?教小孩需要膠帶?

你應該有這樣的經驗:小北鼻抱起來就不哭,一放下就哭到崩潰?幼稚園小朋友好可愛,卻總是喜歡做些調皮搗蛋的事情,讓大人喪失耐心,怒氣攻心?
??
你應該有這樣的經驗:每天早上總要三催四請,孩子才會起床,吃早餐慢吞吞,又帶著起床氣。結果,你總是匆匆忙忙不愉快地出門,上班遲到又被老闆罵?

你應該有這樣的經驗:小孩子什麼事都不會做,什麼事都要父母幫忙做。你累死了,像個傭人在服侍大老爺。很想什麼事都不要管,但是又怕家裡一團亂?
你應該也有這樣的經驗:孩子到了青春期,什麼話都不想跟你說。關心他,就嫌你囉嗦;命令他,就跟你唱反調。整個家的氣氛瞬間凝結!
養小孩養到最後,你的心情可能是:好心去給雷親!飼狗去給狗咬!
每一個當父母的,多少都有這些慘痛經驗,老編也不例外。沒關係,救星來了!沐風文化特地從美國引進超強老媽的「膠帶教養術」,只要你會運用膠帶,就可以讓孩子不再是媽寶,長大後也不會變成靠爸族。

優秀是教出來的嗎?不是,優秀是「膠」出來的!
教養孩子需要「交代」嗎?不需要,教養孩子只需要一捲「膠帶」!

44467

精采試閱

灌溉雜草
你的關注正是問題所在


成功的關鍵在於將心思放在我們渴望得到、而非害怕的事物上。
—布萊恩.崔西(Brian Tracy)

你的關注焦點會帶給你更多回饋。
—薇琪.霍佛

在教養子女課程中,我會做一項刺激又強效的練習,藉此幫助家長瞭解以下三者的連結:孩子的行為、父母處理這種行為所運用的策略,以及其中的互動可能讓情況惡化而非改善。
我 要求坐在下面的家長大聲喊出,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會表現出哪些討人厭、惹人嫌或令人抓狂的行為,而我則拿出一張大大的白紙,把這些行為寫在左半邊。這麼做是 要鼓勵家長敞開心胸,承認他們的確把孩子表現的諸多行為放在心上,並且迫不及待想要擺脫。藉由這樣的團體活動,家長見到自己並不孤單,因此感到如釋重負。
有時候,這份清單的內容會暴增,短短幾分鐘就輕易列舉了二、三十項行為。另一些時候,來上課的家長比較謹慎保守,需要稍微敦促才能讓他們敞開心胸,開始對我大吐苦水。無論如何,我們最終都會記下一大串動詞,讓家長聞之畏縮、頷首、搖頭,或是給予一聲「阿門」以示贊同。
在這份問題行為清單的旁邊,我畫了一株細微雜草,從清單的底部一路蔓延到最頂端。我請家長把這些討人厭的行為(甚至是他們實在無法忍受的那幾種)想像成一株株剛萌芽的小雜草,一開始根本沒什麼好緊張。
接下來,我請家長喊出他們用來處理這些行為的策略、技巧及工具。我再次將他們所說的記下來,寫在白紙的另一邊。接著,我說明這項練習的目的:「假如列在白紙左邊的行為是雜草,請你們猜猜看再告訴我,列在右邊那些你們使用的策略、技巧和工具又會是什麼?」
課堂上出現短暫的靜默,然後毫無預警地,總是會有家長大聲喊出:「是肥料嗎?」
沒 錯,各位用來對付那些惱人行為的所謂教養策略,的確就是肥料。接著,我協助他們完成連結:各位家長,你們的關注焦點,無論是好、是壞、不經意、不受注意、 未經計畫、反射性、憤怒、美化包裝過、真心誠意等等,全都成了肥料,讓那些雜草有機會生根茁壯,進而侵入整個家庭。沒有你規律又持續的照料,它們根本無法 生長。立意本善的家長啊,你悉心照料的正是你無法忍受的雜草。 
從家長的立場來看,我知道這話似乎不合常理,然而,這正是問題的一部分。我們學 到,好父母會盡一切所能戒除孩子的「壞」行為。假如第一項技巧無法糾正那種行為,父母會投入更多的時間、努力及關注找出另一種技巧。負面、不良、討人厭、 有問題或挑釁的行為等同於雜草,無效的教養技巧則等同肥料,道理就是這麼簡單。
這時候,家長自然會想到那些討人厭的行為一開始是怎麼發生的。然而,首先要讓家長瞭解的是,那些討厭的行為只不過是意外發生的。

種植雜草

還記得你將第一個孩子抱回家的情景嗎?是否記得你有多麼想抱緊孩子,凝視那雙眼睛,持續地灌輸母愛,即使真的需要起身沖個澡?還有,當你終於放下這個甜蜜的 包袱,衝進浴室洗個非洗不可的澡時,卻發現自己不下十來次探出頭聆聽嬰兒監視器的聲音,以防寶寶醒來時要找你。當小寶貝第一次哭鬧,你可能做了大多數新手 父母會做的事:跳起來,衝進房裡,火速抱起你的小天使,然後開始呢喃低語,向寶寶保證你真的一直在關注他!
在這段文字中,你能輕易看出,孩子還小的時候,我們有多急於付出關注,藉由輕噓、哄睡和安撫讓孩子開心、安靜又滿足。別誤會我的意思:這樣再合理也不過了,因為小嬰兒只能藉由幾種簡單的聲音來溝通。然而,這種傾向卻造成後患無窮。 
打從一出生,孩子便同時進行兩種行為:

1. 無意識地發展出某些行為,確保他們的主要照顧者能快速即時地給予照顧,直到他們能獨立照料自己為止。孩子會不斷訓練父母,而不是反其道而行。

2. 在家庭中建立他們的地位或角色。在嬰兒階段,父母在無意間是協助發展或摧毀某些行為,端看他們把關注和精力放在孩子的哪一種行為上。得到最多關注的行為會繼續發展,受忽視 的行為則會逐漸消失。孩子在家庭結構中所發展出來的角色,無論是好是壞,最終都會在他接觸外面的世界時,決定他如何看待自己。換句話說,這將成為孩子的自我完美形象。


明白孩子的狀況也許能讓你更容易瞭解,他們的某些特定行為並非只是惹人厭、把人惹火或使壞而已。假如你能明白行為背後的動機,你的情緒負荷量很可能會降低,並且在與孩子互動時,發展出一種清晰平靜的新感受。

究竟是誰在訓練誰?

讓 我們繼續來談急於安撫嬰兒哭鬧這件事。一開始,孩子會做任何事來贏得父母的注意,這是他們的生存手法。很顯然地,在這個階段,他們需要完全仰賴他人;假如 他們找不出方法讓父母前來照顧他們的需求,便無法生存。對孩子來說,這是一個強烈的動機,讓他們發展出一種行為模式,好讓父母奔向他們身旁。我知道這聽起 來很原始,不過,事實的確如此。

因為出於天性要保護這種無助的狀態,父母一聽見新生兒的咿呀聲便拔腿衝過去,而不去管哭鬧的真正原因為何。於是, 父母在不知不覺中很快地被訓練出即時反應,提供特別的關注,即使那並非出自嬰兒的基本需求。最後父母會注意到,只要他們嘗試把嬰兒放下來,嬰兒就會開始哭 鬧,彷彿「知道」媽咪就要把他放下來了。父母在此時承擔起讓哭鬧停止的責任,並且保證給予這種行為超乎必要的注意力。

第一株雜草(不必要的哭鬧) 不是那麼討人喜歡,它的根部只有一丁點兒,不過,很快便會長成一種習慣。假如每次嬰兒哭鬧,母親就立刻做出回應,日後每回幼兒或學齡前孩子一哭鬧(這時聽 起來比較像是佯裝啼哭了),她通常會繼續立即回應。我們常見家長開始感到受困於這種情況,於是編些「故事」,把自己將兩歲孩子像嬰兒般成天抱在手上的決定 加以合理化。

我的重點是孩子哭鬧時你不該去抱他嗎?當然不是了。你可以去抱他,許多家長都這麼做,不過父母親要注意,這種行為是在培育一株未來的 雜草。到了最後,對每位家長而言,衝過去立即反應的決定會開啟光合作用的循環,讓幼苗開始發芽。一開始,父母就必須多注意自己在這段關係中扮演的角色。抱 孩子沒什麼大不了,不過,一個三歲孩子還離不開母親身邊,睡覺時要擠在父母中間,而且除了母親之外拒絕讓別人照顧他,問題便出現了。當然了,這並非母親在 孩子一哭鬧便飛奔過去的初衷,不過,一株小小的雜草就是這麼輕易地竄升茁壯,其效應開始在真實世界蔓延:要出門格外困難,出去吃晚餐簡直是噩夢一場,而各種需要母子分開的出門場合更是累壞人,既沒必要又不健康。
請記住,孩子幼小時聽不懂我們說的任何話。不過,他們能懂我們的肢體語言、反應、語氣及 態度。假如孩子的目的是呼喚父母前來,那只要能達到這個目的,對孩子來說都是合理的手段。孩子從父母接收到的反應越大,就越有可能繼續做出這種行為。這不 是心懷惡意,也並非精心算計,更不是有意要逼瘋你;這單純就是因果關係。

雜草成為定義孩子的標籤

孩子學習有效的方式吸引 父母注意,以確保自己能繼續生存,此時會產生某種因素,進一步影響到雜草與肥料的循環。孩子也藉由內化父母對他們所有行為的反應,發展出一種意識,研判自 己要如何適應或歸屬於這個家庭結構。很不幸地,大多數父母並未意識到,孩子之所以會佯裝啼哭、哭鬧不休、多嘴多舌、調皮搗蛋或咿呀兒語,純粹是因為父母迫 不及待地想制止這種行為。一旦孩子習慣了每次做出甲、乙、丙一連串行為後,便能得到一致又清楚的溝通時,雜草便往下扎根,並且在這種循環不斷上演時繼續成 長茁壯。到目前為止,這種隱喻應該很清楚了。你得到越來越多不想要的東西(雜草),因為你不斷地關注(施肥)它們。

不過,這個問題的答案仍然讓人有些不解:我那聰明又討人喜愛的小孩,為什麼老是做出只會讓我更生氣或沮喪的行 為,然後引來處罰或教訓呢?答案在於,你的孩子只是在重複回答一個問題:「在我的家庭中,我是一個……的孩子嗎?」父母對這種行為表現出一致又情緒化的反 應,確認了孩子在家中的地位,於是這種行為便繼續發生,有時持續了好幾天,有時則是好幾年。當我問起時,家長通常會承認,孩子的負面行為激起他們強烈的情緒和一致的回應,而正面行為則讓他們冷靜、不帶情緒,甚至毫無回應。然而,在孩子的心裡,激烈與一致的回應才算數。我並不是建議大家過度獎勵孩子的每個正 面行為,這麼做同樣會導致無效教養的滑坡謬誤,我們在第二部分會談到這一點。現在要談的重點是,父母傾向於關注他們不希望發生的事,而這卻是雜草在家中蔓 延生長的原因。

關掉灑水器的關鍵在你手中

這些討厭又無用的行為就像雜草,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現,除非你追根究柢去解決!別人可能會勸你:「別擔心,這只是過渡期,長大就好了。」很不幸,這絕對不是真的。

假如你和我接觸過的大多數父母一樣,都認為孩子會忽然戒掉某種特定的討厭行為,因為那只是階段時期的行為,那你該顛覆這種想法了。孩子不會因為長大便戒除現 在的某種正面或負面行為,而是日漸養成習慣。無論你如何衷心盼望,你的孩子永遠不會因為到了某個神奇的年紀,而在某天早晨下樓來,宣稱他看清了人生道路上 的光明與錯誤。他們永遠不會神奇地對你們說:「老媽老爸,我對過去沒禮貌的態度感到很抱歉,現在我完全明白,為什麼我該自己把東西收好,而不是亂扔在地 上,等你們來收。」這種想法顯然並不實際,就如同去假設那些討厭行徑只是孩子氣,總有一天會消失。有些孩子氣的行為背後藏有更重大的問題,不光是小孩子鬧 著玩而已。這些最令我們抓狂的嚴重問題行為,也正是多年來最常出現的行為。
這些行為持續得越久,孩子的態度就越堅定。同樣地,你越努力要孩子擺脫問題行為,這些行為便越難修正。

假如你質疑孩子的行為是否會持續,想想你認識的成年人,誰會:

習慣性遲到
抱怨
霸道
不知所措
搬弄是非
雜亂無章
愛吵架
責怪他人
無法以健康的方式處理挫折和壓力
衝動

不要低估雜草在漫長人生中所擁有的力量,它們會影響人格、習慣,以及最重要的自信。儘管討厭的行為不會讓成年人變成討人厭、不受歡迎或不成功的人,但它們會在出色的人身上呈現出不討喜的一面,摧毀家庭功能。我會說,大家多少都有暗自希望在多年前就能拔除的雜草。

雜草是討人厭的行為,很快就會主導並定位你和孩子的關係。越是想擺脫雜草,它們就會長得越是茂盛茁壯。這樣的注意力就成了讓雜草不斷生長的肥料。
從 出生到五歲之間,孩子們試驗各種不同行為,想找出兩個問題的答案:

第一、我要如何確定能快速又一致地取得照護者的注意力,讓自己生存下去?

第二、我要如何 為自己找到定位?

換句話說,我在這個家庭裡的角色為何?引起較大反應的行為會固定成型,在一生中不斷地成長茁壯,你的孩子會以雜草定位自己的身分(受害者、愛哭鬼、愛指責別人的人)。你不斷把注意力集中在這些行為上,等於是在強化這些行為;在你定位親子關係時,它們會成為日常互動的一部分。孩子們更常利 用這些行為,態度也更堅定了,你就是無法阻止他們。

假如你的孩子超過三歲,那麼他們正在養成這種習慣,而不是擺脫它。老師、教練、祖父母、褓姆和其他人可能也都表現出相同反應,讓習慣持續下去。假如不去打破這種循環,孩子便沒有機會重新定義自己,發展出有用的行為,這會使孩子在自信及適應社會能力上遭遇到嚴重問題。

這麼看待問題也許有幫助:你的孩子很聰明,因為從他們的觀點來看,這樣沒有什麼不對。他們得到自己想要的,把你訓練成功了,而且在某些狀況下,控制了整個家庭的運作模式。你一定會重複做相同的事,即使你發覺改變不多或無法持久。你的孩子依然照他們習慣的方式做事;對他們來說,這樣做的效果棒呆了。
改變你的行為,孩子的行為也會隨之改變,這就是我們的重點。怎麼做才能讓雜草枯死呢?給你一個提示:把雜草擺在陰暗的衣櫥裡,幾週之後,雜草就消失無蹤了。

---本文摘自《教養孩子,你只需要一捲膠帶!》一書

 

《教養孩子,你只需要一捲膠帶!》Duct Tape Parenting:A Less Is More Approach to Raising Respectful- Responsible- & Resilient Kids

風靡全美的超強膠帶教養術,讓你氣定神閒帶小孩。

優秀不是「教」出來,而是「膠」出來的!

教養的關鍵,在於父母的觀念,而非方法。

適合家中有0到18歲孩子的家長使用!

 

當老師必須接受嚴格的訓練,當父母就不用接受訓練嗎?

2009年美國加州年度教師卡吉塔尼親身驗證按讚:

 

薇琪的課程基礎在於尊重孩子,傾聽他們的心聲,與他們一起努力;不是指使或照料他們,而是將他們視為家庭的一份子……我深信孩子會因此學會尊重自己和他 人。你不是要讓他們瞧瞧「誰才是老大」,或者隨他們予取予求,而是要進行真正的對話,解決問題,提供真實角色,讓他們有機會自己做選擇並承擔後果。

許多父母都把孩子當成寶,含辛茹苦、做牛做馬將他們扶養長大,結果卻逐漸把孩子推向媽寶深淵,最後變成靠爸族和啃老族。問題到底出在哪兒?

問題在於:你太過關注孩子的一舉一動;你運用父母的權威強迫孩子聽話;你像個傭人服侍孩子的生活;你堅持必須嚴加管教才不會丟人現眼……

問題也在於:你會經常根據自己的心情和感受壓力的程度,根據外在的力量與反覆不定的修正方式,做出許多「暫時性」的教養決定……

深受全美父母歡迎的教養專家薇琪,提出一種簡單又神奇的「膠帶教養術」:隨時準備好一捲膠帶。想要碎碎念下指導棋的時候,貼住你的嘴巴;想要做牛做馬服侍孩子的時候,綑住你的身體;想要給無理取鬧、上演八點檔鬧劇的孩子一巴掌時,貼住你的眼睛和耳朵。

膠帶教養術是一種放手的教養方法,重點在於加深親子關係,而非管教孩子。膠帶教養術也是一種長遠的規劃,不是快速修正法。所以,它不會像其他各式各樣的教養策略,效果只能持續一陣子,然後一切恢復原狀!

只要善用膠帶教養術,就能教出獨立自主、尊重他人、有復原力的孩子,讓你擺脫「被孩子氣得半死」的宿命。

 

教養孩子,真的只要「膠帶」,不用事事「交代」!

 

 

 

作者介紹


薇琪.霍佛(Vicki Hoefle)

專業親職教育者,從事親職教育工作長達二十多年,並且在美國西雅圖經營一家日間托育中心。她也是「教養子女上軌道」(Parenting On Track)的創辦人,這套課程結合了阿德勒心理學、薇琪自身的國際教練聯盟認證教練身分,以及一套經過時間考驗的工具。

二十多年來,薇琪向全美各地的家庭分享教養子女的秘訣與技巧,教導父母和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並且身體力行運用在自己的五個孩子身上。她的理念深受家長讚賞和肯定,因而成為邀約不斷、風靡全美的親職教育演說家與推動者。

 

 

【想要瞭解更多沐風出版的好書,請連結《沐風部落格 http://mufonebooks.pixnet.net/blog 》;歡迎加入《沐風文化》 www.facebook.com/mufonebooks 粉絲行列 。未經授權, 請勿轉載!】

熱門推薦

    最後更新時間:2015-07-03 14:44

    熱門推薦

      Loading

      熱門排行

      登入ENews新聞網

      選擇一種方式登入/註冊

      使用Google登入

      使用Facebook登入

      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