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當胎記險釀大禍!新生女嬰耳後長「紅斑」 醫檢查:快處理避免聽力受損

記者: 張毓函
健康 | | 觀看數:0
誤當胎記險釀大禍!新生女嬰耳後長「紅斑」 醫檢查:快處理避免聽力受損

台中大肚的徐小妹在出生一個月後,耳後突然出現鮮紅色斑塊,家人起初以為是胎記。然而,這個斑塊不僅隆起發癢,還逐漸增大,從0.5公分長至1公分,讓家人十分擔心。幸運的是,在烏日林新醫院進行常規疫苗接種時,徐小妹的母親向兒童心臟科主任廖立勤諮詢,經過詳細的理學檢查,才發現這並非普通胎記,而是新生兒血管瘤。

▲ 原來紅色斑塊不是胎記,竟然是新生兒血管瘤。(圖/烏日林新醫院提供)

廖立勤主任立即安排徐小妹住院三天,進行口服Propranolol心律錠的藥物治療。這種藥物通常用於治療高血壓和心律不整,但在新生兒血管瘤的治療中也顯示出良好的效果。經過五個月的持續治療,徐小妹的血管瘤完全消失,皮膚恢復正常,所幸及早治療避免了可能的聽力損害。

烏日林新醫院兒童心臟科廖立勤主任指出,新生兒血管瘤是一種常見的血管性腫瘤,根據台灣的統計,嬰兒發生率約為1%至2.6%,尤其好發於女嬰、早產兒及低出生體重的嬰兒。這種腫瘤通常在嬰兒出生後的最初幾週出現,主要分為表淺型、深層型及混合型。徐小妹的情況屬於混合型,除了皮膚表面的深紅色瘤塊,還有隱藏在皮膚下的深部血管瘤,這使得早期診斷尤為重要。

廖立勤主任指出,新生兒血管瘤通常出現在頭部和頸部,但也可能出現在其他部位,隨著時間推移而迅速增大,可能引發併發症。建議家長定期帶孩子至小兒科進行理學檢查,必要時可透過超音波或核磁共振檢查,確認病變的深度和位置,以便及早制定適當的治療計劃。

 女嬰耳後紅斑險釀大禍:新生兒血管瘤治療成功案例

▲ 醫師提醒,家長應該密切關注嬰兒的皮膚狀態,及早發現並尋求醫療協助。(圖/烏日林新醫院提供)

大多數新生兒血管瘤是良性且會自行消失,通常無需治療。然而,對於生長迅速或可能引發併發症的血管瘤,治療是必要的,尤其當血管瘤位於眼睛、口腔或鼻腔等危險區域時,可能影響感官器官的正常發育,導致視力或聽力問題。

治療新生兒血管瘤的黃金期是在1歲以前,治療選項包括觀察、藥物治療和外科治療。廖立勤主任表示,首選為藥物治療,尤其是口服Propranolol心律錠,已證明可有效抑制血管瘤的生長。治療過程中,醫師將密切監測患兒的生長和減少副作用的發生。

廖立勤主任提醒,雖然新生兒血管瘤在嬰兒期間相對常見,但多數情況下是可以自行縮小和消失的。家長應該密切關注嬰兒的皮膚狀態,及早發現並尋求醫療協助。早期診斷和治療能夠有效地管理病情,減少潛在的併發症,讓寶寶健康成長。隨著醫學科技的不斷進步,對於新生兒血管瘤的治療方式也在不斷豐富和改進,提供了更多選擇,以確保患兒得到最佳的照護。

熱門推薦

    最後更新時間:2024-10-15 08:26

    熱門推薦

      Loading

      熱門排行

      登入ENews新聞網

      選擇一種方式登入/註冊

      使用Google登入

      使用Facebook登入

      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