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君出塞」的故事,自漢朝以來被無數的文人詩篇歌頌,然而歷史上真實出塞的王昭君,真的如詩文所描繪的一樣美好嗎?
「她」的名字
提起「王昭君」這個名字,人們可能會先想到「中國古代四大美女」,然而在歷史中「王昭君」這個名字已無從考證。
首先,「昭君」是這位平民女子遠嫁匈奴是封的號,而非她的原名。史書對其記載甚少,僅提及她姓王,名「嬙」,然而宮女入宮後就不能叫原來的名字,「嬙」字更有可能指的是漢朝宮廷一種女官的職稱。於是,這位不知名的王氏女子,遠嫁匈奴以後被封作「寧胡閼氏」,閼氏為匈奴語,王後之意,寧胡則意指和平、安寧。
「王昭君」似乎有很多名字,但也沒有任何一個名字是真正的「王昭君」,這名不知名的少女在歷史的機遇中促成了兩國和平,那麼,她是自願的嗎?
「自請」與「賜婚」
漢宣帝年間,匈奴單於內部發生內亂,南匈奴呼韓邪單於審時度勢,歸降向漢朝稱臣,曾三次入長安朝覲天子「以盡藩臣之禮」。公元前33年,呼韓邪單於自請為婿,表示聯姻意願,聯姻的對象,就是昭君。
昭君,一個出身平民宮女,怎麼能有機會左右兩國外交禮儀呢?關於昭君出塞的起因,史書出現了不一樣的記載。在《漢書·元帝》中,昭君出塞是漢元帝「賜婚」:「呼韓邪單於不忘恩德,願保邊塞長無兵革之事,改元競寧,賜王嬙為閼氏。」
相反地,《後漢書·南匈奴列傳》記載:「昭君入宮數歲,不得見禦,乃請掖庭令求行。」說明昭君是由於在宮中得不到寵幸,才自願請求與匈奴和親的。
▲《昭君出塞》劇照
和親,至「從胡俗」
儘管我們已無從得知王昭君是否自願和親,但她實實在在地促成了兩國和平。昭君出塞後,其侄王歙、王颯獲封「和親侯」,可見漢元帝對本次和親的重視;另一方面,匈奴也更為積極學習漢族文化,他們派遣質子到漢王朝待詔,學習漢語、漢儀;中原的手工業、農業也更加廣泛地在大漠流傳。
▲寫著「單於和親」的西漢瓦當
但是,王昭君是否享受在大漠的生活呢?根據史書,昭君嫁到匈奴兩年後生了個兒子,呼韓邪單於便去世了,她思念故鄉請求皇帝準她回娘家。然而命運弄人,此時皇位上坐的是元帝的兒子漢成帝,皇帝只回覆她三個字:「從胡俗。」
公元前20年,昭君因數次改嫁,心灰意冷,最終吞毒而死。一位不知名的平民女子,在未知的緣由中遠嫁至遙遙大漠,此生再無法返鄉,「昭君出塞」的故事究竟是頌歌還是悲劇?我們已不得而知。
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