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意圖,圖片來源:https://pixabay.com)
失智和健忘怎麼區分?
大腦是最早老化的一個器官。二十歲是我們大腦達到最高峰的時候,然後便開始衰老,四十歲時腦細胞每日的損耗量已高達近一萬個,若不及時照護我們的大腦,最後不只是「金魚腦」記性不好而已,失智症也可能會找上門。
失智和健忘的區分
短期的記憶力下降、長期的記憶力混亂是失智症最早出現的徵兆之一。但失智與健忘不同,健忘是經過提醒,還能想得起來,並不會因為記性不好而影響日常生活功能。但失智卻是完全不記得有這麼一回事。譬如一位舞蹈老師,忘記自己排的舞步,怎麼也想不起來;或是剛剛有煮開水,忘了自己有煮開水這件事,提醒後依然想不起來是自己煮的。
失智症的定義是指會持續影響大腦認知功能症狀的統稱。主要是以喪失記憶力、定向力、注意力、判斷力、計算力、抽象思考力、語言能力等認知功能障礙為主,同時可能出現言語和行為紊亂、個性改變、妄想或幻覺等精神症狀,這些症狀的嚴重程度會影響一個人日常生活與工作的能力。
每年9月21日是國際失智症日,依據2018年國際失智症協會的資料統計,2018年新增約一千萬名失智症案例,表示平均每3秒就有一人罹患失智症。2018年全球失智症人口近5千萬人,推論到2050年將高達1億5200萬人。全球失智症患者一年所花費的照護成本接近一兆美元,將成為世界各國日益沉重的健康與社會問題。
台灣自民國82年起即進入了高齡化社會(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超越總人口數的7%),衛福部委託台灣失智症協會的調查結果,以及內政部民國107年底人口統計資料估算,台灣的失智症人口約有28萬人之多,大約為總人口的1.2%,亦即每84人當中便有1人是失智症患者,因此如何預防失智症找上身,是刻不容緩的課題!
簡單來說,失智症指的是腦部功能異常,它會造成認知功能的退步,這些認知功能障礙,常會造成生活及工作上的不便,它是症候群(一群症狀的集合),不是指單一特定的疾病。
失智症的核心症狀是認知功能障礙,而其代表症狀就是記憶障礙。一般正常人可以把東西記憶下來,不管是記事情、事件、物品名稱、操作物件的技術( 如開車) 都沒什麼問題,但是失智症病人卻沒有辦法記住這麼多東西,尤其是情節性記憶(Episodicmemory)退化更明顯。例如一般人對去過什麼地方、吃過什麼菜、和什麼人碰過面、東西放在哪……可能會突然忘記,但經過旁人提醒或仔細回想,還是可以想的起來,但失智症患者卻不行,他的記憶會是一片空白。
除了記憶功能退化外,有些失智症患者在語言處理上也會發生困難(失語症),雖然他能說話卻無法理解對方說的話;也有患者是沒辦法依照他人的指令做出動作,無法執行先前所學過的技能(失用症),例如忘了怎麼操作工具,還有一些患者是在事物認知上有困難(失認症),例如一般人都知道「紅燈停綠燈行」,但失智症患者卻沒辦法有這樣的認知。當然,每個失智症患者的狀況並不相同,以上這些症狀也會因人而異。
失智症有哪些類型?
目前失智症類型有四種:阿茲海默症、路易氏體、額顳葉型失智症、血管型失智症。
●阿茲海默症
最常見的失智症就是阿茲海默症,1906年由德國阿茲海默醫師(Alois Alzheimer)發現,並由此得名。當時阿茲海默醫師觀察一位51歲居住在法蘭克福的患者(Auguste Deter)所出現的失智病徵。並在該患者去世後,對其腦部做解剖,進一步瞭解這種疾病的特徵。
阿茲海默症的患者,其腦中掌管記憶的海馬迴等部位會萎縮。因為患者腦中有一種叫做「β類澱粉蛋白」的蛋白質會妨礙大腦神經細胞的運作,進而產生各式各樣的病理變化。嚴格來說,應該是β類澱粉蛋白的前一個階段的物質才是「主因」,就是這個物質的作用破壞了神經細胞。因為β類澱粉蛋白原本會透過代謝排出大腦,但卻因為某些原因使得β類澱粉蛋白在腦中大量沉積,導致引發失智症。
早期病徵患者會想不起來稍早之前發生的事,因而一再重複同樣的話、忘記東西放在哪裡,或是一直把同樣的東西買回家。如果患者開始編造故事,或是誤以為東西被別人偷走,很有可能是腦部為了彌補健忘而發生的錯誤運作。忘東忘西的情況更嚴重時,甚至連才剛吃過飯的事也忘得一乾二淨。
發病期短則兩、三年,長則五至十年,障礙達到中等程度時,多半會忘記關瓦斯爐或水龍頭,因此需要人看護。接著會逐漸無法辨識時間,不知道今天是何月何日,不知道自己位於何方迷路,或試圖返回舊居在路上徘徊的情況也會變多。此外,也有可能經常出現幻覺,看到不存在的東西,或是產生妄想,以為有非現實的事情發生,甚至大喊大叫,讓家人非常困擾。
到了發病三、五年,甚至十多年後期,會有更多神經細胞死亡,身體機能也會大為衰退,吃飯和排泄都必須倚賴看護照料,最後也只能躺在床上,連家人都不認識,並且失去說話的能力,無法進行有意義的交談。
由於長期臥床,體力低落,免疫力也變差,對許多疾病也都會缺乏抵抗力。所以從發病到死亡的時間,短則四、五年,長則十幾年,平均大約是八年。
除了記憶力衰退外,對時間、地點、人物及周遭狀況感到混淆,屬於不可逆性的神經退化性疾病。醫生藉由腦部影像檢查(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判斷,初期的阿茲海默症以侵犯海馬迴為主,美國前總統雷根、諾貝爾物理獎得主高錕都是罹患這種病症。
晚期阿茲海默症的腦部組織病理變化包含明顯的腦溝增寬、腦廻變窄、腦室擴大、腦皮質萎縮及大腦白質萎縮。顯微鏡下觀察到的細胞組織病理變化可發現存在老年斑,是神經細胞間的異常類澱粉酶沉積斑塊(amyloid plaques),及神經細胞內的神經纖維糾結(neurofibrillary tangles)。如果同時出現這些特徵,就可以確定診斷為阿茲海默症。
●血管型失智症
占所有失智症患者第二位,這類失智症起因於腦部血液循環障礙。通常是因為腦部血管損傷或腦中風(腦梗塞或腦出血、蜘蛛膜下腔出血)的後遺症所致,不管是哪一種原因造成,一旦大腦中掌管智能活動的部位受到損害,就有可能引發血管型失智症。
而之所以被稱為血管型失智症。通常以三高(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患者血管出現阻塞狀況或者因為腦出血導致腦部細胞缺氧,造成腦部組織多處受損,所產生的情況。患者可能因為沒有明顯中風症狀而沒有察覺,但長期累積下來的多次小中風所造成的腦細胞損傷,就很容易導致血管型的失智症,其症狀特徵會出現步行或言語方面的障礙,或沒什麼幹勁,變得沒精神或對事物漠不關心等。前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在經歷多次小中風後逐漸出現失智的現象,就是屬於這一類型的失智症。
● 路易氏體失智症
所謂的「路易氏體」指的是出現在帕金森氏症或路易氏體失智症患者的大腦神經細胞中的「斑點」。這個名字是由發現路易氏體的一位德國精神學家斐特列路易(一八八五 ~ 一九五○年),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如果是先出現手腳僵硬等帕金森氏症症狀後才罹患失智症的話,那就很容易被診斷出來。但是通常在出現帕金森氏症症狀前,要想正確診斷出路易氏體失智症很難。它的病因是異常的蛋白質-路易氏體(Lewy body)沉積於腦部的某些區域,導致注意力下降以及認知功能減退等現象。
病患在早期就可能會出現帕金森氏症的動作特徵,如動作遲緩、四肢肢體僵硬、靜止性顫抖、步態不穩等症狀,病患常會因此反覆跌倒受傷;也會出現情緒上的亢奮或低落,或情緒不穩定的症狀。
一般來說,失智症患者對事物會出現全面性的不感興趣或是變得沒有精神,但路易氏體失智症患者在一天之中情緒會不斷地變化,會有時而亢奮,時而無精打采的現象。情緒亢奮時,有時也會對周遭的人產生攻擊性。
其次會有視幻覺,「幻視」的症狀,比如看到不存在的人、天花板上有蟲在爬等,病人通常可以明確且詳細地描述視幻覺的內容,平均好發年齡七十歲以後。著名的好萊塢明星羅賓威廉斯即罹患此症。
● 額顳葉型失智症
此型的腦部障礙以侵犯額葉及顳葉為主,額葉掌管人的思考、情緒及個性,可能造成人格變化而做出不合常理的行為舉止。所以額顳葉型失智症患者的家人或職場的同事們會先察覺到患者的異狀。例如,原本很溫柔的人行為突然變得粗暴,或是原本會顧慮周遭狀況的人開始會做一些我行我素的行為。也有一些個性原本是一板一眼的人會慢慢地開始變得散漫。
另外,顳葉是大腦的語言中樞,如果患者的顳葉區退化,早期出現的症狀大多跟語言的表達有關(像是會出現表達困難、命名困難等情況),這類病患記憶力較不受影響,而是以其他認知功能障礙及精神症狀為主,會變得容易被詐騙,像是相信了廣告信件的內容跑去匯款,或答應對方購買昂貴的商品等。平均好發年齡五十歲以後,比阿茲海默症早,而且早期較難被周遭的人發現。
以上摘自晨星出版《預防失智症的飲食法:預防失智、延緩病變、從飲食著手,並提供增強記憶力的50道食譜》
【更多精彩內容請上《晨星出版》;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