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老是拉肚子嗎?季節轉換之際,天氣忽冷忽熱,許多人出現頻繁腹瀉的症狀,以為是吃壞肚子或腹部受寒,但醫師提醒,無論是哪一個季節,只要腹瀉持續超過3個月,且經常伴隨腹痛、體重減輕或發燒等症狀,可能罹患連醫師都覺得難纏的「發炎性腸道疾病」,嚴重時會提高大腸直腸癌的風險,不可不慎!
男大生長期腹瀉、尿尿漂菜渣 多年才確診發炎性腸道疾病
在台灣小腸醫學會衛教講座中,台灣發炎性腸道疾病病友會會長楊式光分享,今年34歲的小兒子在正要展開多彩多姿大學生活的那一年,突然頻繁腹瀉,體重從原本98公斤爆瘦剩50公斤,且發生肛裂和肛門廔管,多次進出醫院仍查不到病因;直到4、5年後膀胱也長出廔管,小便尿出菜渣、雪花片片,進一步檢查才確診為「克隆氏症」,屬於發炎性腸道疾病的一種。
發炎性腸道疾病是一種連專科醫師都覺得棘手的疾病,幸好,隨著醫學不斷進步,楊會長的小兒子後來在切除30公分小腸、裝設肛門造口和生物製劑的長期使用下,不僅完成大學課業,目前更在保險業中闖出一片天。
發炎性腸道疾病有2種 表現症狀不相同
台灣小腸醫學會理事長、林口長庚醫院胃腸科主任蘇銘堯表示,發炎性腸道疾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簡稱IBD)是一種自體免疫性疾病,因腸道免疫系統過度反應與錯誤識別所引起。根據全民健保重大傷病檔資料,目前國內發炎性腸道疾病患者約4千多人,相較於1998年的139人,成長近30倍。
發炎性腸道疾病好發於20至40歲青壯族群,依發炎部位和型態,可分為「克隆氏症」和「潰瘍性結腸炎」,兩者症狀不太相同。
台北市立仁愛醫院副院長暨消化內科主任陳冠仰表示,克隆氏症常發生於小腸或大腸,侵犯腸壁程度較深,以腹瀉、腹脹和腹痛為主,疼痛多出現於右下腹部。潰瘍性結腸炎主要侵犯直腸和大腸的黏膜層,患者常有明顯的腹瀉、血便和腹痛症狀,且疼痛部位多發生於左下腹。
腸道反覆發炎潰瘍 併發腸癌風險增
蘇銘堯理事長表示,發炎性腸道疾病不僅引起反覆的腹瀉、腹痛和血便,影響生活品質,臨床也常見許多患者因腸壁不斷遭受免疫系統攻擊,出現發炎、潰瘍,甚至因為引起瘻管、穿孔或阻塞需接受多次切腸手術,導致短腸症,不得不透過靜脈注射補充營養;或因為嚴重腸炎造成巨腸症須接受大腸切除。另外,患者也會因腸道反覆發炎,提高併發大腸直腸癌的風險。
在治療上,雖然發炎性腸道疾病無法根治,但症狀較輕者可透過5-ASA藥物、類固醇或免疫抑制劑來穩定病情,即使是病症較嚴重者,也能藉助生物製劑的幫助,達到「臨床症狀改善」、「腸腸黏膜恢復正常」和「病理上的發炎反應緩解」的治療目標,有效控制病情。
樂觀面對+積極治療 有助減少病症復發
台灣小腸醫學會表示,發炎性腸道疾病有5大警訊,包括:莫名的腹痛、腹瀉、血便、體重變輕和發燒,民眾若反覆發作,應盡早就醫檢查。一旦確診,需有長期抗戰的心理準備,務必要在醫師評估下規律用藥,定期回診,並養成良好的飲食和生活習慣,以正面樂觀的心情面對,都有助減少復發和併發症。
【延伸閱讀】照顧好自己的健康 就是愛家最好的禮物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3778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