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文 鍾藝
哈佛大學心理學研究團隊曾經做過一項研究,如果家長在孩子5歲前就訓練他們管理自己的情緒,那麼孩子在8歲的時候身心狀態會更好,在學習和同伴交流上的表現也會更加優秀。
我們不難發現,身邊的家長可以被分為兩類:情緒指導型家長和非情緒指導型家長。研究表明,那些在幼兒時期接受過情緒管理訓練的孩子,長大之後更容易成為高情商的人,由社交帶來的煩惱會少很多。那麼家長如何對孩子進行情緒管理訓練呢?
最重要的,家長要能正確認識自己的情緒,並能控制自己的情緒。我們都會有這樣的感受,當很生氣或者很傷心的時候,我們可以知道自己的情緒變化,但若情緒沒有那麼明顯的起伏時,我們往往覺察不到,比如對身邊人不耐煩時,一般都是對方提醒我們才對此有意識。如果家長在平時的生活中對自己情緒的感知度不高,一來,很容易在無意識的情況下,將自己的負面情緒宣洩給孩子,二來,難以覺察到孩子的情緒變化,畢竟,都不能做到了解自己,如何談得上了解他人。關於控制情緒,這是一門大學問,在這裡無法做深入探討。不過我認為,情緒控制的核心還是正確認識自己的情緒並且及時疏導負面情緒。
其次,當孩子有消極情緒的時候,家長應及時陪伴。家長的陪伴在孩子成長的任何時候都是至關重要的,這裡特別要說明的是,家長應如何陪伴處於消極情緒中的孩子。平等溝通是有效陪伴的基礎,當孩子吐露心情低落的原因時,不論家長有任何意見,都應該讓孩子先把話說完。聽完孩子的原因後,再和孩子一起去分析事情的始末。在這整個過程中,家長的「共情」顯得尤為重要,家長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傾聽、去觀察、去體會他們所處的情境,讓孩子充分表達自己的看法,最後再和他們一道去找尋解決的方法。通過這樣平等的雙向溝通,孩子的情緒才能得到有效疏導。
最後,要和孩子明白當有負面情緒的時候,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很多「熊孩子」讓家長頭疼的原因,往往就是他的情緒沒有錯,但是宣洩情緒的方式出現了問題。如果家長沒能提前給孩子樹立好「宣洩情緒的界限」,孩子當然就隨著性子亂來,怎麼舒服怎麼折騰。
情緒管理不僅是幼年教育的關鍵,也是成年人要不斷修練的課題。提早為孩子上好情緒管理這一課,雖不一定能讓孩子成為一個優秀的情緒管理者,但先起步,至少能讓孩子在未來的路上少一些由情緒帶來的磕磕碰碰。
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