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報導】2018年全台捐血量可裝169輛水箱消防車,正確輸血觀念不可少!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秘書長暨臺大醫院小兒部血液腫瘤科醫師盧孟佑呼籲,若輸血後24小時內發生搔癢皮疹、發燒、發冷等症狀,應告知醫護人員處理。北榮輸血醫學科主任醫師劉峻宇提醒,重度海洋性貧血、骨髓造血功能不良症候群等患者,須注意長期輸血的鐵質沉積,應定期檢測鐵蛋白指數,必要時與醫師討論排鐵治療。
全台年捐血169輛消防車 認識輸血不良反應
盧孟佑醫師表示,2018年台灣全血捐血總量達約591515.25公升,輸血是很常見的治療方式,小至手術急診,大至慢性疾病治療,是許多人一生中曾經歷過的必要醫療處置。
雖然機率不高,但輸血後可能產生短、長期不良反應,短期不良反應包括搔癢皮疹、發燒、發冷、頭痛、心跳加速、呼吸不順暢等,若輸血後24小時內出現上述相關症狀,應盡速就醫並告知醫護人員,交由醫護人員進行處理,無須過度恐慌;而長期輸血者則不可不瞭解鐵沉積所導致的「鋼鐵人」危機。
體質沉積過多 小心併發症
盧孟佑醫師解釋,鐵是身體中重要的元素,若攝取不足可能出現貧血等症狀,但鐵質若在體內累積過多,會造成心臟、肝臟、脾臟、內分泌系統等器官傷害。
其中,重度海洋性貧血、骨髓造血功能不良症候群以及再生不良性貧血等患者,都不免因需長期輸血而產生鐵質沉積。盧孟佑醫師說明,鐵質沉積明顯症狀包括心律不整、皮膚色素沉著、關節疼痛等,也可能引起發心臟衰竭、心肌症、肝硬化、糖尿病、皮膚沉著症、不孕症、關節病、骨質疏鬆等,嚴重甚至會造成免疫力降低,大幅增加感染及癌症發生率。
一年輸血超過20袋 定期檢測鐵蛋白
劉峻宇醫師補充,正常人的血清鐵蛋白濃度為250-300 ng/ml,若濃度超過300 ng/ml以上就算是過量,臨床上則是將需要治療的標準訂在1,000 ng/ml以上;而一袋紅血球濃厚液含有200 mg的鐵,因此,患者若一年累積輸入超過20袋血時,就有很大風險出現鐵質沉積。
當血清鐵蛋白濃度越高時,發生鐵沉積併發症的風險也越高,提醒長期定期接受輸血患者,應主動熟記輸血袋數,每3個月檢查血清鐵蛋白濃度,並及早與醫師討論排鐵治療的必要性。
劉峻宇醫師提到,目前市面上有針劑及口服兩種類型的排鐵藥物,可提供臨床醫師依患者狀況進行使用。其中,以口服類型相對簡單方便,目前有一天服用一次或一天服用三次,作用時間較長的口服藥物可供選擇,有效提升患者生活品質。
【延伸閱讀】玩VR輔助血友病病童治療降低恐懼! G4A加速醫療新創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2335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