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文/鐘藝
當人們在生活中陷入「選擇困難症」時,常會喜歡找身邊有某一方面有特長的人做決策,比如你不知道該選擇什麼顏色的口紅,你就會選擇諮詢身邊常化妝的朋友的意見。在工作中也是一樣的,當你需要做一個重大決策時,通常會傾向與一些知識淵博、經驗豐富的同事商量。從邏輯上來說,找尋更多聲音可以為你提供看問題更全面的視角,但是,現實生活中真的是三個臭皮匠抵一個諸葛亮嗎?生活和工作中的種種經驗,讓我對這個問題的答案產生了質疑。因為朋友推薦的口紅很有可能並不適合我,那只是她喜歡的顏色。同事看似「專業」的意見其實也只是一個不太容易被識破的坑爹想法。
20世紀60年代麻省理工學院的詹姆斯斯通納針對上述的「多人決策」進行了深入研究,通過實驗,他發現當置身於一個團隊中,人們就會誇大某方面的觀點,讓他們做出比自己做決策時更極端的決定。俗話說,眾人拾柴火焰高,如果一開始大家去撿拾的柴火就是有失偏頗的,那燃起來的火必定也不會是最優選擇。
那是什麼造就這種奇怪的統一呢?如果你和觀點相同或類似的人來分享看法,那麼你們原有的信念就會被強化。打個比方,比如你有一些很不成熟的想法,或者說你有一些不同尋常,甚至是不被周圍環境接受的想法,一旦你遇到一個與你想法接近的人,那麼這些暗地裡的想法就有了破土而出的勇氣和動力。接下來的相信你也能想到了,那就是大家相互給對方「打氣」,自我意識被不斷加強:我的想法和選擇是完全正確的,是很具有操作性的。
這樣的效應也會帶來一系列的「副作用」,比如做的決定很武斷、不理智,容易事後悔。你可以回顧一下自己生活中有沒有這樣一幕:在這個做決策的團隊里,那些有較強影響力的人的意念會壓迫其他人的意念,軟性(不斷的說服)或者硬性(制止新聲音的出現)迫使他們去認同原本不認同的東西。而這最終就會造成「想法完美的達成統一」的幻象。
所以,團隊的力量並不都比個人的力量更好,多個人的智慧並不總是加乘的關係。認識到這一點並不是代表我們完全不能聽取別人的意見,相反,我們可以通過認識到這一點更好的聽取別人的意見——盡量避免會影響你正常思維的陷阱。比如,在自己沒有一個方向性決策的時候,不要盲目尋求他人的意見;當別人表達自己想法的時候,多思考一下他們有這個想法的動因;當有人不斷說服你做一個決策時,給自己留出一些時間,自己全盤梳理一下各種信息,不要快速跟隨說服者的腳步(這一招,在面對化妝品、服裝店銷售員的時候,尤其適用。銷售員表達完意見之後,去別家店溜達溜達,這樣做出的決策比較不會讓自己後悔)。
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