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社會企業撐不住?角落微光的真實案例

地方新聞 | | 觀看數:0
台灣的社會企業撐不住?角落微光的真實案例

(部份資料、照片提供:角落微光)
       20年前,台灣社會推動與公益相關的活動並不常見,但20年過去了,現在越來越多的非營利機構(NPO)與知名企業合作,舉辦公益活動。近年來,在台灣這種不以營利為目的組織或團體,發展數量確實是快速的成長中,因為這些組織的核心目標,通常是支持、解決改善公眾所關注的議題或事件,所以每個組織所涉及的領域不但廣泛外,互相的差異性也很高,分別從藝術、慈善、教育、政治、公共政策、宗教、學術、環保…等,在台灣各個角落裡,擔任起彌補社會需求與政府供給間落差的工作。
658151658152
台灣社企的困境
       因為不能營利,所以必須藉由著公開募款,或由公、私部門的捐贈,來獲得所需要的經費,一開始還好,但隨著組織數量不斷增加,以及大環境景氣的影響下,愈來愈多的非營利組織,開始從接受補助與捐款為主的經營型態,轉變為尋求經費自立自足的社會企業(註1),希望能降低對捐贈募款的依賴,用更永續的方式,來服務弱勢族群。但這條轉型的道路,並非如此順遂,根據2017年星展銀行針對台灣社企的現況進行調查,發現有6成的社會企業成立不到5年,其中有4成則仍在虧損中,主要是面臨「人力不足」和「缺乏行銷通路」兩大困難。
       「角落微光」(註2)就是其中的一個案例,2015年成立後,年底就推出「隱者地圖計畫」,培訓隱者成為城市導覽員,是台中最有溫度,最具生命意義的導覽活動。2016年發行獨立刊物「小書The Small Issue」由隱者參與內容製作,2017年開始的「麋鹿很忙甜甜圈計畫」,由專業麵包師傅製作揉麵,讓隱者擺攤販售,希望幫助更多隱者改善生活。曾遭他人質疑的角落微光,堅信理念「每一分於社會企業~10倍以上於社會」,努力幫助街友,熬到第3年,看似要成功起步的團隊,卻選擇在2018年原本一個前所未見的社會企業,在台灣發揚其理想,於這革新的路程,團隊亦曾被他人所質疑,但卻以「每一分於社會企業所投入的,都將擴大十倍以上於社會!」的信念,努力幫助每一位街友脫離這暫時的身分,並培訓隱者導覽員,以打破社會的既有成見,重拾隱者們的自信與光榮,卻在2018年宣布於4月底結束營業,雖然「隱者地圖計畫」的後續,由台中新興團隊「看見台中城」帶領隱者們展開新的篇章,但是看著這些不斷謝幕的團隊,我們不禁想問:台灣的社會企業怎麼了?
658153
一時的感動,無法換來永續的經營
       當我們訪問到前角落微光的計劃專員「劉曜寬」的時候,他表示到當初接觸角落微光,是以陪伴志工的身分,那時大哥大姐們為了努力成為導覽員,脫離街友爭取工作機會的毅力,克服原本不敢接觸眾人目光的弱點,站在人群前說出自己才剛學會的文史故事,以及自己的生命故事,真的需要極大的勇氣,這一份從人生低谷努力往上爬的意志,讓他非常感動。後來成為角落微光的工作人員,親自培訓一位大哥販售甜甜圈和獨立刊物,讓這位大哥從一位原本完全不敢與人互動的街友,到最後竟成為組織裡業績最好的銷售員,讓他覺得先前的辛苦和陪伴,都是值得的。
658154
感動無用,大環境就是殘忍
       但是個人的辛苦和感動,卻仍不敵人力的缺乏,和資源有限的問題,因為組織內的工作人員很少,不但要陪伴大哥大姐、處理相關問題外,還要支撐起常態的計畫運作,構思出包含設計、美編、行銷推廣的新計畫,幾乎是靠著2~3個人,去包辦整理單位所有的事物,有時也要做到類似社工性質的工作,所以對於人力與時間的控管上,根本不符合經濟成本。另外,針對所推出的計畫或商品,可能會因為天氣或時間上的波動,例如:天氣熱大家不會想來聽導覽、平時的上班日客源較少…等,雖然商品售出率是因人而異,但是主要還是要回歸到商品本身的競爭力,單單只靠公益來包裝的商品,不可能持續熱銷,到最後還要跟一般商業公司做競爭。
658155
有理想不夠,活下去才是最終目標
       劉曜寬認為如果當社企的經營模式,最終還是要回歸到創新和商業的話,未來經營上的方向,首先的第1點,一定要去觀察消費者真正想要的是什麼,這才是重點,因為藉由目標受眾的加入和參與,去一起解決我們想要改變的社會或是環境問題,才能真正有效的去推動並永續執行下去;第2點,就是商品的行銷了,一個好的商品如果沒有消費者的支持,在強烈的競爭壓力下,最後還是會落入沒有收益的窘境。
       「靠山山倒,靠人人跑。」若要依靠外界的資源,並不能維持長久,所以如果未來還想踏入社企領域的人們,一定要以「創業」的概念來經營,找到自給自足的商業模式後,自然就能達到實現社會公益的理想。現在社會上,有不少身經百戰的科技界前輩,不只願意出錢,還有心想要栽培沒有太多社會經驗的年輕人,一起經營社會企業,但是年輕人通常過於理想化,缺乏經營上的歷練,如果可以利用年輕人天馬行空的創意,配合「在商言商」的專業經營者共同經營下,一定會比單打獨鬥容易成功,更擁有永續經營下去的競爭力。
658156
未來台灣政府可以協助的方向
       在台灣,最近社企這個名詞很熱門,吸引很多人投入參與,但是由於目前政府還沒有把社企,明確的定義和劃分出來,在整個情勢尚未明朗的環境條件下,放任其自由發展,又湧入大量的競爭對手,一定會讓社企未來的走向大亂。除了政府的輔導和規劃外,社會上的大眾也應該要有更多的參與和認同,雖然現在大家消費時,看重的是CP值(性能與價格的比例),但是有許多優質、有內涵的東西,卻無法用CP值來衡量和比較,還是需要靠著大家努力的推廣與支持,才不會讓這樣的事物,在商業的競爭下被犧牲掉。
       或許以上的論述會讓很多人覺得是烏托邦的想法,但如果每一個企業都可以做到該盡的社會責任(註3),將原本外溢出去的社會成本、環境成本…等處理好,也許根本不會有「社會企業」這個名詞的出現,因為有很多的事情,原本就是企業與社會大眾該負的社會責任。雖然如此,他還是祝福在社會企業這條路上一同奮戰的夥伴們,「大家加油、持續努力!相信我們可以做的更好,改變這個社會和世界。」
658157
       註1:「社會企業」是一種可以同時具備社會關懷和獲利能力的公司型態組織,特色是將一般企業應盡的社會關懷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轉換或發展成為能夠永續經營的商業行為公司。
       註2:「角落微光」是是中台灣地區第一個獨立運作,扶持與訓練隱者的社會企業;而「隱者」則是對於包含街友,中高齡失業者與獨居長者…等相關弱勢族群的另一種稱呼。
       註3:「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CSR),是一種道德或意識形態理論,主要討論政府、股份有限公司、機構及個人是否有責任對社會作出貢獻。正面是指有責任參與社會活動;負面則指有責任不參與。

善耕雲端找公益,服務學習真Easy!
看更多文章
【更多請上公益媒合平台《善耕365公益媒合平台》官方網站;《善耕365公益媒合平台》粉絲團】

最後更新時間:2018-05-22 16:30

熱門推薦

    Loading

    熱門排行

    登入ENews新聞網

    選擇一種方式登入/註冊

    使用Google登入

    使用Facebook登入

    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