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母語的魔力|《近鄉情悅:幽默大師林語堂的台灣歲月》

記者: 蔚藍文化
勵志感人 | | 觀看數:0
閩南母語的魔力|《近鄉情悅:幽默大師林語堂的台灣歲月》

第二章 閩南母語的魔力

四處去「開講」

「猴死囝仔」、「夭壽囝仔」,街頭巷尾三不五時傳來罵人的粗話,台灣人聽了是再熟悉不過的了。這些罵小孩的辭彙是粗俗了一點,但如果傳進了林語堂的耳朵裡,那可是能媲美天籟的呢!

剛來到台灣的時候,林語堂選擇在陽明山租了間宅邸,山上的清幽寧靜,他可以自在生活,專心寫作。某日,卻從隔壁傳來一連串婦人怒罵小孩的聲音,用的是一些不乾不淨的閩南語字眼,山居的靜謐剎那間被謾罵聲破壞。平常人聽到這些不堪入耳的話語,或是干擾了工作的情緒,心浮氣躁大概是免不了的。但林語堂聽了,反而出乎意料之外地覺得舒暢快活,過足了癮。原來是因為這些罵人的語言,「北方人不懂,我卻懂。不亦快哉!」

在台灣,林語堂透過閩南語,找到了歸屬。從這個角度來思考林語堂為何不選擇定居香港,就可以理解在通行粵語的地方,沒辦法像台灣一樣給他回家的感覺。而在這裡,無論走到那兒,總是不期然聽見鄉音,他不禁感歎「這又是何世修來的福份?」

還有一次,林語堂去看電影,隔壁座的女士不斷交談;原本是件惱人的行為,只因為她說的是閩南語,語堂聽到後非但不以為忤,甚至覺得非常開心,彷彿回到了老家。這件事,林語堂將它和聽到鄰婦用閩南語罵小孩的趣事,雙雙列入「來台後二十四快事」,並為此大呼「不亦快哉!」

閩南語在不同的地區也有些許腔調的差異,在語言學的分類上,光是在台北,就還可以細分為漳州腔、泉州腔和漳泉混合方言;只有深諳故鄉母語的老鄉才能分辨細微的腔調差異。根據學者的研究,台北市的士林區,包括陽明山一帶,是屬於漳州腔方言通行的地區。可能林語堂所聽見的不乾不淨的罵人話,比起閩南語,更接近故鄉的語言,尤其痛快。

又有一回,林語堂在街頭蹓躂,隨意走進一間五金行逛逛。本來也不打算買什麼,沒想到老闆一開口,竟是一口正宗的龍溪話;那又是龍溪人才擁有的特別腔調。「生為龍溪人,聽到真正的故鄉的音調,難免覺得特別的溫情。」語堂頗有感觸的表示。他們又接著聊到故鄉的景觀與物產,「不覺一片兒時的歡欣喜樂,一齊湧上心頭。」

不知不覺,當他終於踏出五金行,手上已抱著一堆不需要的東西。回家之後,不免被夫人唸了一頓。他也知道這種購物衝動不可理喻,不過「誰無故鄉情,怎麼可以不買點東西空手走出去?」由於鄉情血濃於水的奇妙連結,竟然在他鄉巧遇老鄉。那麼,給老鄉一點關照,也是合情合理的呀!

能用母語高談闊論,是最開心不過的了。正式在台灣定居前不久,林語堂有一回在新春期間來台訪問,台北閩南同鄉會舉行春節團拜大會,邀請夫婦倆與會。語堂上台致詞,操著一口純正漳州腔,暢談讀書的經驗,親切而動人,贏得了老鄉們的熱烈掌聲。在海外飄流三十多年,老來雖無緣回到故鄉,但在近似故鄉的台灣與鄉親聚首,用鄉音大談特談,或多或少也慰藉了語堂的思鄉情結。

打從嬰孩開始,母語的口音就已經潛移默化的在我們記憶深處植入。即使久居國外,慣用外語,至多是母語的辭彙或語法略為生疏,但口音的記憶卻是無法澈底根除的。「鄉音無改鬢毛衰」,異鄉遊子的慨歎反映了鄉音已浸入血脈般的深入,即使歲月流逝也不能輕易改易。兩腳踏東西文化,精通數種外語的林語堂,到頭來,在台灣的尋根之旅,依舊得在閩南母語的嚮導下,才能找到精神上的歸宿。

---本文摘自《近鄉情悅:幽默大師林語堂的台灣歲月》一書,蔚藍出版

36602

「塵世是惟一的天堂」--林語堂《生活的藝術》

他的幽默與閒適,

為戒嚴時代的台灣帶來一陣透心涼的清風。

 

林語堂來自漳州,負笈上海,留學歐美,致力於東西文化的交流,

成為西方讀者最熟悉的中國作家,

晚年落腳台灣,發現此地風土民情竟是故鄉的翻版,讓他雀躍不已。

 

1937年,林語堂的英文著作《生活的藝術》進入《紐約時報》每週暢銷書排行榜,之後更高踞第一名達五十二週之久。這位來自中國的洋博士,以美國人都讚嘆不已的優雅英文,為西方人介紹了中國文化自在閒適的生活情調,幫他們在繁忙的工業時代氛圍中打開了另一種人生視野,這是華人作家首次在西方獲得巨大的成功。

1966年,在兩岸對峙的局勢中,住在美國的林語堂選擇了台灣做為晚年定居之處,在這個跟他故鄉福建龍溪(漳州)僅一水之隔的島嶼上,大師渡過了愉快的十年光陰。

他在這裡嚐到了懷念的故鄉小吃,大啖台南阿霞飯店的海鮮,聽到了熟悉的鄉音,見到了跟故鄉一樣的景物風情,寫閩南語詩,提倡幽默文化,開專欄,打筆仗,過得不亦樂乎,也為台灣文化注入了不同情調的活力。

1975年,大師接替川端康成擔任國際筆會副會長,同年國際筆會全數通過推薦他角逐諾貝爾文學獎,繼1940年與1950年在美國時獲得提名,這已是他第三次在這個世界文學殿堂中受到矚目。

1976年大師過世後長眠陽明山故居後園,他親手設計的典雅屋舍現為文學紀念館,展示一代文豪生前文物風華,為台灣記錄了一段大師與這塊土地的難得因緣。

 

關於林語堂

一八九五年,清廷與日本締結馬關條約,正式將台灣割讓給日本。就在這一年,海峽對岸漳州龍溪縣的小山村中,一個牧師的家庭裡有位小男嬰呱呱墜地,牧師父親為男嬰取名和樂。這個位於窮鄉僻壤的人家大概沒想到,小和樂未來竟成了一位名聞海內外的大文豪。和樂,就是幽默大師林語堂的乳名。

林語堂從小展現過人天賦,在父親的用心栽培下出洋留學,相繼在美國哈佛大學及德國萊比錫大學取得碩博士學位,在吸收西方的文化思潮後,回到了對許多現代觀念尚未熟悉的中國,積極運用所學啟蒙國人。他將Humor譯為「幽默」,試圖將歐美文化中至為精妙之處介紹給廣大的中國讀者,這是「對中國人講外國文化」。而赴美後,林語堂又致力於「對外國人講中國文化」,宣揚中國文化的精粹,特別強調近情與閒適的態度,代表作從《生活的藝術》到《京華煙雲》都曾經膾炙人口,對西方讀者產生莫大影響。

當他年逾古稀,這位國際級的大師開始想家了。但一九四九年以後的台海政治鉅變,使得「回家」成為遙不可及的幻夢。就在迷途中,他尋到了一方近似故鄉風土民情的樂土台灣來落腳,在這裡,他展開了人生的最後階段。

作者簡介

洪俊彥

1982年生於台北。大學時期開始在林語堂故居擔任導覽員。就讀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碩士班時,以林語堂作為研究主題,探討他晚年來台灣之後的發展,完成論文《近鄉與近情:論林語堂在台灣的啟蒙之道》。由於擔任導覽員的緣故,對於文化推廣以及將學術大眾化的工作深感興趣,曾任「東張西望:林語堂生活展」的撰稿者、故居常態播放記錄片「語堂走過人間」的協力策劃,並著有《林語堂生平小傳》(與岑丞丕合著)。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最後更新時間:2015-06-04 11:14

熱門推薦

    Loading

    熱門排行

    登入ENews新聞網

    選擇一種方式登入/註冊

    使用Google登入

    使用Facebook登入

    留言評論